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是南京医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成立于2020年12月8日,学院以研究生教育培养、临床和公共卫生研究等为核心方向,以“人才引领、医教协同,做强市属医疗机构”为主要目标,致力于打造“健康苏州”示范窗口,推动校地高质量发展。
学院依托南京医科大学“双一流”学科优势,与苏州市立医院、三大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恶性肿瘤个体化诊疗中心、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心、江苏省心血管病转化医学中心)及苏州市公共卫生高等研究院紧密联动,形成“医教研产”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破除校地壁垒、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学科资源与区域医疗需求的高效对接,助力苏州市属医疗机构综合实力跃升。
学院以“人才强院”战略为核心,破除校地人才流动壁垒,建立灵活用人机制。累计选派11人次优秀干部赴苏州市立医院任职,首批选派孔祥清、陈彦等专家担任医院主要领导,推动管理经验与学科资源深度融合。依托南京医科大学“双一流”平台,累计引进姑苏卫生A类、B类特聘人才14人,顶尖团队3个,人才引进总数突破50人;2021年以来,姑苏学院共吸纳137名博士,90%毕业于“双一流”高校,年均博士引进量较建设前增长超4倍,形成以青年博士为骨干的创新梯队。
学院四年来招收全日制研究生461名(含博士56名),推行“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一体化模式,与苏州市立医院共建临床教学示范中心,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分子病理诊断等前沿课程,打造“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场景。同时,学院强化师资建设,教授、副教授数量较建设前增长6倍,研究生导师扩容至248人,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学院首创“医学博士后(Post-MD)”项目,每年遴选20名青年科技人才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顶尖机构进行科研训练。博士后培养平台实现跨越式升级,2024年获评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45人,孵育多项突破性成果。
学院重视临床科研的创新发展,四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逐年增长,共获得55项,经费总额1896万元,特别是重大研究计划和联合基金实现“零”的突破。学院还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设立姑苏学院近200项专项项目。同时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规划面积10000平方米、设备总值1亿元的“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已经建成4000平米投入使用,满足科技人员的实验需求。学院获批江苏省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中心,成立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苏州临床研究与转化分中心,临床试验能力显著增强,累计承接330项临床试验项目,合同金额超1.5亿元。助力苏州生物医药企业成果转化,探索“校院-企业”协同创新路径。
2022年1月8日启动的“中华基因组计划-姑苏”重点项目,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完成50万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并构建多模态组学大数据共享平台,形成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型人群生物资源库及健康数据共享枢纽。
临床提升,学科建设与技术能力双跃升
学院以“3+X”学科集群为支撑,聚焦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生殖医学三大领域,开展前沿科技攻关,助力市属医疗机构实现临床提升。建成苏州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成立苏州市心血管病联盟,成功开展多项高危复杂手术及创新研究。生殖中心运行稳步发展,协同引进陈子江院士和沙家豪生殖团队,全面提升苏州生殖医学临床技术和产业在国内生殖医学领域的影响力。肿瘤中心加速人才设备配置,对标肿瘤内科省重点专科,加强临床试验,提升诊疗质量效率。
四年来,市立医院重点学专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增加了1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市临床医学中心等。2022年全科医学建成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妇产科学成为“十四五”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单位,2023年新生儿科成功创建为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2023年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苏州市立医院成绩优异,首次进入A+行列,跻身全国公立医院前10%,标志着医院在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迈上了全新台阶。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谋划布局之年,姑苏学院站在校地合作的新起点,将围绕“双一流”医科大学和"健康苏州"的建设目标,以开放之姿、创新之策,聚势赋能,书写医学高质量发展的“姑苏答卷”。